悲鸿与码头街
当年,问到任何一位老溧阳人,特别是溧阳城的码头街人,一提到徐悲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更有人说溧阳码头街是徐悲鸿的第二故乡。
1895年7月19日,徐悲鸿生于宜兴屺亭桥的一个平民家庭。父亲徐达章是私塾先生,能诗文,善书法,自习绘画,常应乡人之邀作画,谋取薄利以补家用。母亲鲁氏是位淳朴的劳动妇女。徐悲鸿7岁起就开始跟父习画,每日午饭后临摹晚清名家吴友如的画作一幅,并且学习调色、设色等绘画技能。10岁时,已能帮父亲在画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 还能为乡里人写“时和世泰,人寿年丰”等春联。
1905年,10岁的徐悲鸿陪父亲坐船去无锡看病,在船上,徐悲鸿边照应父亲边绘画,这引起了同船去无锡进货的码头街药商陶麟书的注意,在与徐达章父子聊天的过程中,陶鳞书了解了徐家的一些基本情况,更加对眼前这位绘画孩子的喜爱,在分别时,双方都留下了联系地址,这样,两家人开始互相往来了。
徐悲鸿的父亲徐达章与码头街开松茂祥药店的老板陶瑞(字麟书)一样,爱好音乐、绘画,两人情趣相投,一见如故。徐达章生有三子一女,徐悲鸿是老大(乳名康大)。他聪明伶俐,七岁就能作画,深得陶麟书的喜爱,不久徐悲鸿就过寄给了陶麟书,并举行了传统的过寄仪式。陶麟书原有二子,长子嘉贵(字留芬),次子嘉镕,女儿蕖清,如今又添了寄子悲鸿,陶麟书对其一视同仁,予以尽心培育。
这样,徐悲鸿就在码头街松茂祥大药房长住了下来。把自己关在屋中,读书练画不止。陶麟书非常注重对徐悲鸿的培养,寄子在画画上的长进,让他满心喜悦。不久,他感到码头街人来人往比较吵闹,不利于孩子们学习,于是在离码头街不远处的泓口西泗墩村上租了一间屋,让悲鸿和嘉贵住在那里,并且从南京请来了清末举人庄志远,为两人上课,他还买来了许多笔墨纸张让其练习书画。悲鸿在幽静的乡村读书、画画收获很大。
几年后,徐悲鸿画的木炭画、铅笔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整整装满了十多箱。17岁时,父亲徐达章去世,屺亭桥老家更加困难,陶麟书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支持。20岁时,陶麟书陪着徐悲鸿到上海求师,生活费用全由寄父支付,平时卖些画以弥补经济来源的不足。经过一番努力,徐悲鸿的画在上海出了名,被推荐到法国留学,陶麟书获悉后非常高兴,当即表示给予经济上的大力支持,其中一次就给其1000大洋作为出国费用。
抗战爆发后,陶麟书的码头街松茂祥大药房惨遭轰炸,徐悲鸿留下的十几箱绘画作品毁于一旦。1950年,陶家在码头街的药店失火再度遭难,陶麟书为此急瞎了双眼。悲鸿知道也焦虑不安,时常寄钱回家,少则500元,多则1000元。并多次写信回家,一定要寄父把溧阳家产处理掉,到北京他家欢度晚年。
1953年中国文代会召开前,悲鸿再次来信说:待9月文代会结束后,他一定亲自来溧阳码头街,接寄父到北京定居。谁知徐悲鸿未开完会,因脑溢血症复发猝死。噩耗传至,全家悲痛万分,陶麟书整整痛哭了三天,伤心之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