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进一步优化完善疫情防控措施。那么,今后公众怎么看病?还要全员核酸吗?有必要囤药吗?就这些社会关心的热点问题,12月7日晚江苏省卫健委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解答。
问:今后还需要全员核酸吗?来苏还需要落地检吗?
答: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可根据防疫工作需要开展抗原检测。按照第九版防控方案规定的范围和频次,对高风险岗位从业人员和高风险区人员开展核酸检测,其他人员愿检尽检。除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不查验健康码。重要机关、大型企业、一些特定场所和重大活动可由设区市自行确定防控措施。此外,不再对跨区域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
问:还会有临时封控措施吗?对风险区域划定有哪些规定?
答:今后不再采取各种形式的临时封控,也不扩大到小区、社区和街道(乡镇)等区域,将科学精准划定风险区域,按楼栋、单元、楼层、住户划定高风险区。落实高风险区“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管控措施,连续5天没有新增感染者的要及时解封。
问:今后公众如何就医?
答:对所有进入医院人员入院时测量体温、查验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医院对无核酸检测证明的患者,可即时进行核酸采样检测,不得影响救治。各医疗机构对新入院的患者及陪护均应查验24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设置一定规模的缓冲病房、隔离病房、独立病区或楼宇,制定诊疗流程和预案,收治可能出现的因病情原因不宜转运至定点医院救治的感染者;要严格落实不探视、非必要不陪护制度。
问:风险区域内公众如何就医?
答:各设区市以县(市、区)为单位,根据高风险区内空巢独居老人、未成年人、孕产妇、残疾人、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底数及具体情况,按网格化布局,指定相应的综合医院、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儿童、妇产、血透、精神等专科医疗机构作为高风险区患者看病就医的专门医疗机构(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可划定相对独立的收治区域),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的转诊机制。对确需就诊的一般患者,社区安排专车提供“点对点”接送服务;对急诊患者可直接呼叫“120”,由“120”按院前急救有关规定迅速转运至医疗机构救治。
问:核酸阳性后该怎么办?
答:感染者要科学分类收治,按照第九版诊疗方案对感染者进行诊断分型,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居家隔离期间加强健康监测,隔离第6、7天连续两次核酸检测Ct值≥35解除隔离;病情加重的由各设区市统筹,组织安排专用救护车及时闭环转运至定点医院治疗;感染者居家隔离或住院治疗期间,其同住人员或陪护人员按照密切接触者进行居家隔离。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采取5天居家隔离,前4天可采取抗原自测,第5天上门核酸采样检测阴性后解除隔离;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
问:有必要储备感冒发烧药吗?
答:各地药店要正常运营,不得随意关停。不得限制群众线上线下购买退热、止咳、抗病毒、治感冒等非处方药物。但不建议大家为预防而服药,没病不要乱吃药,勤洗手、戴口罩,才是最正确且有效的预防方法。其次,药物都有保质期,存储也有一定的条件要求,保管不当容易变质,过多药物长期存放容易造成浪费。
12月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就医流程做好当前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要相应调整医疗机构诊疗流程,优化检测要求和医疗机构诊疗区域布局,最大限度提高医疗资源可用程度,最大程度保障就医秩序安全有序。要点如下→
优化门急诊和发热门诊就医流程
优化住院患者收治流程
医疗机构要对入院患者进行核酸检测,入院后根据需要进行抗原或者核酸检测。
要重点关注65岁以上合并严重基础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自身免疫缺陷疾病等)且未完成新冠病毒疫苗全程免疫的患者,加强监测,一旦发现核酸阳性,要及时关注病情变化,加强医疗救治。
医疗机构要安排相对独立的区域(院区、楼栋、病区或病室)收治核酸阳性患者,医护人员相对固定。
对住院患者仍然严格执行不探视,非必要不陪护,确需陪护的固定陪护人员,陪护期间严格防护、严禁外出。
急诊留观病房患者按照住院患者管理。
关心关爱医务人员
医疗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组织对本机构医务人员进行抗原或核酸检测。
对于出现发热、呼吸道症状等医务人员可以先进行抗原检测,根据医务人员健康状况和检测结果等,安排进入相应诊疗区域工作或者居家健康监测。
做好医务人员健康监测和疫苗接种,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和临床救治实际,动态优化和调整医务人员编组、医疗力量配备与工作班次安排。
确保正常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收治阳性患者影响常规诊疗和急危重症救治,特别要做好慢性肾功能衰竭等严重基础疾病、肿瘤放化疗等患者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构内感染判定要充分调查、科学分析、综合研判,要通过科学防护最大限度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执业安全。
要加强医务人员激励,鼓励医务人员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
来源:现代快报、央视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