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 圳 印 象
(二) 深圳街头理发
深圳发展显然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和非计划经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计划经济是生产资料按照计划进行分配,市场经济按照市场需求进行分配。深圳经济特区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鲜明的成果。
原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四任行政长官梁振英说,他第一次来到深圳是1977年,当时梁振英刚从英国留学回来,到深圳游玩:“一天的时间,我到深圳水库看了一个画展,需要半个小时,就要马上赶回去。当时深圳罗湖有火车,早9点开始,下午5点就关了,如果下午5点赶不回去就需要在深圳待一晚上。1978年第二次来深圳,是给深圳的干部讲课,讲市场经济,讲经济力量怎么分配及土地使用。第三次来深圳是1979年,帮助做深圳的规划,深圳那时候的人口大概只有3万人,一个小渔村,当年深圳市政府告诉我说,深圳规划人口指标是30万,我们都不相信,经过论证以后,我说好的,那就做一个30万人口的深圳规划。”梁振英说,“我现在经常这样说,深圳要是突然之间下一场特大的暴雨,有些地方淹水了或者堵车了,就是我们那时候做得不好,没有想到深圳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诚然,深圳30万人口是计划的,但最后的发展远远超过了计划!
当年,在黑压压的人头从全国各地涌向深圳的洪流中,也不时地闪现着溧阳人的身影,他们中有八十年代初起家的溧阳电梯产业、有民国年代在上海滩起家的溧阳起重安装业,更有众多溧阳籍大学生、手艺人、农民工涌向深圳,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那时深圳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外,第三产业特别旺盛,这些打工者们几乎占据了深圳各行各业的半壁江山。上至顶尖服务下至生活后勤,几乎无所不及。清楚记得那时的宣传和人们口中广泛传播的“十万佳丽下东莞,百万男人上岭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兴旺背后的另一番情景,经过整肃后,深圳的文明程度和社会治安得到了全面的提升。直到今天,在深圳街头巷尾仍可见流动的理发佬和擦鞋人。
如果在以前,在城市的街头,选择流动的剃头匠在路边剃一把头,这是很正常的事。但是,随着文明城市的提升,路边的一些流动手艺人都不见了,就连我们溧阳类似的四、五线小城镇,也不可能享受这如此“待遇”啦。然而在我下榻的深圳光明区某宾馆门口的一条街,我就经历了这一久违了的服务。短短几百米的一条大街,两侧的人行道上少说也有十几处流动理发摊,这些理发师绝大部分是老人和女人,一张凳子,一把电动推剪,不洗头,收费10元,老少无欺。
给我剃头的是一位女士,她来深圳已经20多年,起先在工厂打工,后来工厂倒闭了,原有理发手艺的她重操旧业,开始在路边给人剃头为生,靠着这一张凳子,一把推剪,一天也有一二百元的收入。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