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标题: 汪德隆(4)酱园的由来 [打印本页]

作者: 平陵一哥    时间: 2023-11-15 14:45
标题: 汪德隆(4)酱园的由来
                                 汪德隆(4)
   
                          酱园的由来

    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溧阳码头街到了上世纪初的晚清,已是苏浙皖三省交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宜兴、金坛、溧水、句容、广德、郎溪、高淳等周边县市商品的主要交易地,更是上海、南京、无锡、苏州、常州、镇江、杭州等外地客商获取溧阳土特产和商品的主要交易市场。这条有着明清风格、古色古香的码头大街两边的商铺林立,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的场景,让早年前来送货考察的汪渭泉的父亲惊讶不已,他再也想不到苏浙皖边界竟然还有这么一条繁华热闹的商业大街,这也是汪家南货汪家酱园在溧阳设店、开园的主要因素。
    许多人知道,中国是酱的创始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酱刚开始并不是调料,而是一种食品。起初,酱是用肉加工制成,其加工方法就是将新鲜的好肉研碎,用酿酒的曲拌匀,装进容器,容器用泥封口,放在太阳下晒两个七天,待酒曲味变成酱的气味,就可食用。这种肉酱还可速成,把肉沫与曲、盐拌匀后装进容器,用泥密封,在地上挖个坑,用火烧红后把灰去掉,在火烧过后的坑里厚厚的铺上草,草中间留一个空位,空位正好放拌好曲的肉容器,把坑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在上面烧干牛粪,一整夜不让火熄灭,第二天,酱渗出来就熟了,就好吃了。那时的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周代人有言为证“草木之属可为酱”。到了明代,豆酱的生产更为发展。其实,从酱到酱油,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当时称酱油为“酱清”、“豆酱清”、“酱汁”等,到了宋代,“酱油”已经大量使用,并进入寻常百姓家,主要用于凉拌菜的佐料。到了元、明、清之后才大量应用于其它菜肴的烹调。  
    明清时期,徽商的酱园业遍及江南等省,其业态如日中天。但随着徽州盐商的衰落和“长毛”、捻军的劫掠,苏浙皖三省为重灾区,徽商损失惨重,实力大为削弱。幸亏汪父行汉带领一家子在苏浙皖边界的乡镇发展,影响不是很大。也正是在溧阳开设了汪德隆,有了溧阳汪德隆的第一代掌门人汪渭泉,才让汪家的祖业得到了延生至1956年,随后,在国营体制下,一直维持到改革开放后的今天,由汪家的第八十八世孙,溧阳汪德隆的创始人汪渭泉的曾孙、民国年代汪德隆的掌门人汪序伦的孙女汪玉兰和孙子汪玉华得以传承。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我们隔壁的宜兴当年有句话叫“无宜不成校”,意思为宜兴的教师教授很多,全国没有哪所学校没有宜兴人。而至今的汪渭泉的家乡安徽绩溪至今仍流传着“无徽不成镇”的谚语。可见当年宜兴的教授、徽州的徽商在全国的知名度。其实汪渭泉出生的绩溪瀛洲汪村的南观,住家仅二三十户、人丁仅百口的小村落,而外出经商,谋取生计的就近半,他们在郎溪、溧阳、定埠、梅渚就有八九家,这些商号大部分在清咸丰、同治、光绪年间创建,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为鼎盛时期。
    在撰写《汪德隆》前,笔者曾经到处收集资料,但这方面的史料的确太少了,稀缺的厉害。我手中有一张前几年溧阳市图书馆发上网络的汪德隆简介。从这张简介中,可以确定汪渭泉是1903年来溧阳开设汪德隆的,成为溧阳开酱园酱坊较早的徽商。其实,绩溪一带先后来溧阳开设酱园的还有一批人,我们以时间从1912年到易政时的1949年为限:商号黄义隆,绩溪塔掌坞村人黄敬堂,开设酱园在溧阳东大街;商号庆昌润,绩溪城内西关人胡启涛,开设酱园在溧阳西前街;商号义隆润,绩溪瀛洲村人章洪湛,开设酱园于溧阳码头街;商号公和,溧阳人黄绪明,开设酱园在南大街。
    当年,黄义隆、庆昌润、义隆润、公和等等,他们大多晚于汪德隆,这说明,徽商总体在晚清后逐渐走下坡路,但讲究口味特别是苏浙皖一带的江南人,酱园在这一带还是特别的吃得开,尤其是用古老而传统的工艺生产出来的腐乳、豆酱、酱油、酱菜、食醋还是得到了溧阳人的特别亲睐和喜爱。所以,1903年来溧阳码头街开三间屋门面南货店的汪渭泉,很快就开设了酱园,这爿酱园连工场、晒场、仓库、后勤、生活设施等,共有70余亩,成为当年徽商酱业在苏南最大酱园之一。(待续)










欢迎光临 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http://wap.lytmh.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