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标题:
溧阳环卫的前世今生——溧阳环卫三十年沧桑巨变 (三)
[打印本页]
作者:
平陵一哥
时间:
2023-11-3 06:22
标题:
溧阳环卫的前世今生——溧阳环卫三十年沧桑巨变 (三)
溧阳环卫的前世今生
——溧阳环卫三十年沧桑巨变 (三)
道路清扫
溧阳城区在晚清民国期间主要区域是宋团城(原护城河老城墙内)、码头大街、西大街、南大街区域范围内。那时的道路基本上是各家自扫门前雪,县城内的道路和公共场地以及主要乡镇的道路完全是靠“风吹、雨打、脚踩”来保持自净,所以,那个年代,溧阳是没有环卫工这个岗位和职业的。即使到了五十年代、六十年代上半叶,道路的洁净基本还是保持着传统的“风吹、雨打、脚踩”自然保洁形态。到了1965年溧城镇清洁管理所成立后,出现了各街道小巷的垃圾车和“摇铃佬”(清洁工
),边摇铃、边扫地、边收集居民垃圾,这就是溧阳城早年扫大街的清洁工。他们的特色是扛扫帚、拿簸箕、推板车、穿街走巷收垃圾,扫帚一挥,尘土飞扬。
到了80年代,道路保洁的环卫工实行一人一组清扫,凌晨两点开始大清扫,扫完回家,下午再巡查一遍。那时候市民垃圾都是随手一扔,到处都是,尤其是夏天,垃圾引来苍蝇横飞,肮脏而臭烘烘的场景曾是那个年代市民的深刻记忆。因而在部分溧阳人眼睛里,认为“清管所”和“小猪行”是溧阳城里最蹩脚最“臭烘烘”的两个单位,他们认为环卫工作不体面,整日忙的都是又脏又累又臭的活儿,看环卫工人总是低人一等。但是,当时的清管所及全体环卫工在上级领导下,克服困难,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奋战在环卫工作的第一线。当年溧阳城的大街小巷必须在每天清晨5点结束大清扫,以干净整洁的城区道路迎来新的一天。那时“8把扫帚8个人,一辆板车两头颠”,这是80年代环卫工人的真实写照。
1993年10月26日溧阳环卫处成立后,重新规范了保洁时间,每天工人清扫保洁后,垃圾由工人运送至小型垃圾中转站。从2000年开始,保洁范围不断扩大,环卫工人增多。两个人一辆小型手推车,一把扫帚是环卫工人的“标配”。2003年后,逐步进入机械化清扫,实行精细化管理。而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在工作方法的运用上,早些年,保洁员一个人负责一段路,根据路的长短分配作业的难度。现在环卫所的管理员每天上班就上路,有问题及时和保洁员沟通。因地制宜细化分工、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001年环卫处购置了第一台3吨道路清扫车,对南环路、昆仑南路、天目路、平陵中路几条主要道路进行机械化清扫保洁,有效改善了这几条道路的工人劳动强度。2006年首次引进2辆清扫车,清扫车的引进打破了传统人工清扫的模式,也开启了环卫保洁领域机械化升级的大门。从那时候开始,遇到落叶或者年关清扫鞭炮垃圾的时候,工人们就会采用人机合作的的清扫模式,由工人将垃圾集中在清扫车的清扫路线上,清扫车再一次性收纳垃圾。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环卫工作的工作效率,也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开始全面实行机械化清扫候,环卫工人只负责清扫慢车道、人行道、背街之巷,城区道路全部机械化清扫,垃圾由专门垃圾车定点定时定位收集。
到2014年,溧阳环卫共有1辆5吨洗扫车、5辆3吨清扫车,承担城区40多条主要道路的机械化保洁作业,每天作业里程240余公里,保洁面积60万平方米,道路机械化清扫作业初具成效。
从2015年开始,随着“城乡一体化”工作、“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开展和“城市道路见本色”等目标的制定,溧阳环卫打破原先的道路清扫模式,先后购置了多辆多功能高压洗扫车,道路机械化作业模式从清扫变为洗扫,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市道路洁净度得到了质的转变。作业模式也真正从以前的人工为主机械为辅的作业模式转变为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模式,这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人工作业的劳动强度。
现在溧阳环卫共有各类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车辆48台。道路机械清扫、道路洒水和雾炮作业依据《江苏省城市道路环卫机械化作业质量标准》和市大气办实时调度通知要求进行实施。
溧阳道路环卫工从人称“扫地下佬”到“城市美容师”,印证了溧阳城市的蜕变,也见证了环卫工作的发展历程。伴随城市的发展和进步,环卫工人的装备,工作方式等多个方面也悄然发生变化,从一把扫帚扫一条路到机械化清扫作业,不仅让环卫行业进一步扩大市场,也让环卫开始走向智慧环卫道路。
欢迎光临 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http://wap.lytmh.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