厕所文化
溧阳城早年的厕所都是旱厕,大多是茅坑,即地面埋一只大粪缸,考究一点上面搁块石板,以方便蹲着屙屎。相当一部分是建在街巷和单位的公共厕所,这些公共厕所大多是简易砖木结构房屋,屋顶都有气窗,这气窗主要是通风透气,以减少臭味,化粪池在厕所屋后。如厕位置一般是石板蹲坑,好一点的是水泥蹲坑,蹲坑位置视厕所大小,一般是一排小便池,一排大便的蹲坑。蹲坑几位或十几位不等,一般比地面高一两个台阶,那时的旱厕蹲坑有打油诗为证:“手拿令纸,登上令台,眼睛一瞪,把戏就来”。当年偌大的溧阳城,公共厕所很少,尤其是早上,在人口密集的居民区或学校,人们如厕都要排队。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兴起,各街道、工厂、学校、机关新建的旱厕多了起来,在这些新建的旱厕中,要算1953年兴建的省溧中厕所最漂亮了。该厕所不但房子建的漂亮,而且墙面有气窗,屋顶也是二层透气窗,每个水泥蹲坑连成一排,整齐、干净、漂亮,连化粪池都做得很规范。到了六十年代,溧阳城的许多厕所年久失修,经常堵塞,上趟厕所真不容易。以当年如厕密度最大的码头街渡船口(今和平桥南侧)为例,由于该厕所处在人来人往的渡船口,又是人流密集的马路菜场,周边都是居民区和商铺,如厕的人流特别大,造成男女厕所经常堵塞,特别到了夏天,厕所里面不能进人,里面满地的都是粪便和尿液,臭气冲天。人一进去,“轰”一声,密密麻麻的大头苍蝇飞起,急着要大便的人为了解除痛苦,只得用几块方砖铺在满是尿液粪便的地面,踩着方砖到石板蹲坑上捏着鼻子大便,擦完屁股吐着唾沫匆匆离开。
地处居民密集区的公共厕所,更是女人们到马桶的天地,每天清晨,女人们一手拎着一家人排泄了一天的沉甸甸马桶,一手提着小桶清水和马桶帚(洗刷马桶竹条编制的专用刷帚),前来倒马桶。男人们争相上厕所、女人们争相倒马桶吵闹声,加上女人们用马桶帚洗刷马桶发出炸耳的“唰唰唰”的响声,组成了每天清晨溧阳城公共厕所独一无二的的交响乐。因为那时公共厕所没有清洁工管理,故每天清晨喧嚣过后公共厕所到处都是一片狼藉。
上世纪七十年开始,溧城清管所对所有公厕实行一天一清扫的办法来保持公厕卫生。每个公厕外建有个水池,公厕保洁员每天需要从河里挑十几担水倒入水池里,供周边居民倒马桶时洗涮,然后保洁员再把公厕内外打扫干净。1983年,公厕外水池取消,但是公厕保洁员仍然需要挑河水去冲洗公厕。随着经济发展,城市管理的升级,1985年开始,有自来水的公厕,保洁员可以带上皮管进行冲洗;没有自来水的公厕,保洁员还需要从有水的公厕挑水,或者从井里打水冲洗公厕。
1993年溧阳市环卫处成立后,我市相继开始新建、改造公厕,在冲洗方式上逐步取消旱厕,实现了水冲式,保洁条件得到了改善。尤其是撤县设市后,溧阳更把“厕所革命”看成工作中的一件大事。
2012年,溧阳市“公厕革命”拉开序幕,市府将公厕改造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对城区46座老旧公厕统一升级改造,使一大批年代久远、设施破旧的公厕焕新,公厕内外环境和设施有了质的飞跃。还按国家一类公厕标准建成了省溧中公厕、五亭园公厕,其简洁美观的造型、整洁舒适的环境,改变了大家对公厕的固有印象。并把厕所革命由主次街道向社区、村落覆盖,20个社区、12个村委45座年代久远脏乱不堪的公厕得到“改头换面”式的改造。同时,在学校、市场、公园等城市核心、人流密集区新建了8座“城市小品”式公厕,充分体现其环境、造型、设施、管理、服务、文化内涵等多个方面,母婴室、无障碍设施、储物柜、墙上的城市风景画等,从细节体现出公厕品质,其中:嘉源广场公厕、环卫所公厕等5座公厕获评“全国最美公厕”。新建的东升幼儿园等5座公厕,突出在人性化、节能、环保,第三卫生间、母婴室、无线WIFI、生物除臭,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功能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