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标题: 抗衰老酒兴衰记(1) 溧阳勤丰酒厂 [打印本页]

作者: 平陵一哥    时间: 2023-10-9 07:01
标题: 抗衰老酒兴衰记(1) 溧阳勤丰酒厂
                               抗衰老酒兴衰记(1)

    如果把时间倒退到整整38年前的1985年9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部在北京召开了“濑江牌”《华夏抗衰老酒》药用鉴定会,全国许多权威人士和这方面的专家参加了这次鉴定会,不少中央媒体进行了追踪报道。从此,由国营溧阳勤丰糖酒厂根据皇宫御医施今墨先生秘方研制生产的、以溧阳地名“濑江”注册的“华夏抗衰老酒”顿时传遍全国,人们以能买到一瓶溧阳“抗衰老酒”为荣,能喝到一口溧阳“抗衰老酒”为贵。全国各地的购货合同、求购信息雪片般的飞来,购买“抗衰老酒”的顾客排起了长长的队伍,此情此景,相信现在五、六十岁以上的溧阳人,都有这方面的感受和记忆......

                  
                           溧阳勤丰酒厂


    据传,溧阳人自古以来都爱喝酒,因此,2000多年历史的溧阳槽坊业非常发达,不亚于涟水的高沟镇。史料显示,民国前期溧阳城区有升昌、豫成、复源、庆号、福成和裕丰六家,民国30年(1941年)日伪封锁,北酒受阻,城乡槽坊发展到八十余家。易政后的1951年9月,国家实行对酒类的专卖管理,组成槽坊联营处,这就是当年溧阳家喻户晓的溧阳县勤丰糖酒厂(见图)。
    我小时穿“开裆裤”的时候就知道这个厂,坐落在码头街渡船口河对面,与汪德隆隔河相望,距我家约200米。这个酒厂是苏南地区有名的酿酒企业,承担着溧阳地区大部分酒鬼和嗜酒爱好者的喝酒任务。酒厂一直生产溧阳人最爱喝的叫“溧阳白酒”,全部用山芋干酿制,酒精是50°,价格每瓶0.78元,但到我开始喝酒的时候,它已经涨到1元多一瓶了。
    对喝酒人来说,唐人白居易有一首脍灸人口的小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当年作者老白与刘十九对饮时对这自酿粮食白酒情景的赞美。可一千多年后,我们聪明的溧阳酒厂人可再也舍不得用稻米来酿酒了,他们后来的酿酒原料主要是山芋干、橡德娄果果(溧阳话)、金刚头、玉米等,60、70、80年代是该厂的上升期,他们不但生产溧阳白酒(后来的天目湖白酒)还生产34°的封缸酒、12°的汽酒、8°的黄酒、50°的小曲酒等等。但是山芋干、橡德娄果果、玉米等酿酒成本还是很高的,于是“金刚头”(音)就成为当年溧阳酿酒的主要原材料。这“金刚头”就是生长在溧阳横涧、平桥一带的矮树,类似于黄杨木。那时是70年代,溧阳酒厂开始大量收购这种矮树,当时的生产队农民纷纷按照溧阳酒厂的收购要求,把树除去根叶后,把树的干枝卖给酒厂,作为制酒的主料。对于这种新生事物,当年的溧阳县粮食局自然非常高兴,专门到溧阳酒厂现场拍了“金刚头”原料的现场照,美其名曰“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等作为成果宣传的典型报道。
    据当年一位直接从事“金刚头”为原料生产白酒的该厂老工人说,这种以树为原料酿酒的情况并没维持到多长时间,因为用“金刚头”为主料酿出来的酒,品味与粮食或山芋干、玉米酿的酒还是有着很大的区别,其口味、口感和酒的纯正度与粮食白酒相差甚远,故最后自行淘汰。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溧阳作为五、六线的小城镇,还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对于许多事,地方小领导不但要遵循上级的指示,还要看着听着人民日报和广播小喇叭的话语而行事。这时的国营溧阳勤丰糖酒厂,经过五十、六十、七十年代三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顶峰时职工达300余人,这可是当年溧阳为数不多的大企业了,这么多人,总得要想办法让他们有活干,有饭吃呀。现在这么大的酒厂可不像晚清民国年代的私人酒坊,用简陋的缸、甄、灶、锡锅来生产酿制、用一两个工人从事小作坊生产酒啦,现在都是规模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啦。
    那时,国营溧阳糖酒公司是溧阳经销酒类产品最大的企业,也是溧阳酒厂最大的用户和进货商。但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几经努力,他们开始引进外地的白酒,酒厂慢慢衰退了。大约到了上世纪的1985年左右,溧阳的造酒人急了,他们通过“线人”关系,找到远在北京中医研究所、中国著名四大老中医之一施今墨老先生的儿子,花了6万元巨资请他研制了一套药酒秘方,据说这套秘方大获成功,并在北京召开了引起全国轰动的现场鉴定和招聘会,这就是本文开头的景象。(待续)









欢迎光临 捷成传媒-天目湖信息港 天目湖论坛 (http://wap.lytmh.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